龍窩巷:雕欄青瓦今猶在 古巷悠悠話浮沉
在淮安區(qū)漕運總督署西側,有一條以“龍”為主題的老巷子,它就是龍窩巷。蹲下身子向前看,石板路宛如一條矯健的巨龍;放眼巷內,懸掛在檐下的紅燈籠很是顯眼,燈籠搖曳,游客懷古悠思也隨之蕩漾開去。
歷史悠久 傳說神奇
龍窩巷得名于一個神奇?zhèn)髡f。千年來,龍窩巷北端有一口古井稱甘泉井,井旁河道(今名文渠)上建有一橋。明代楊大伸《淮陰龍興禪寺志》記載,據(jù)傳甘泉井下有河道通向大海,有龍藏于其中,當以某年作暴水,楚州城將沉沒,其時,唐代著名高僧僧伽自碎葉國來,住楚州法華禪院,即今勺湖公園文通塔附近,僧伽為拯救楚州百姓,架石于甘泉井上,砌為高臺,臺上建堂,以制龍怪。后人就稱甘泉井為龍窩,建于井上的堂為大圣堂,甘泉井旁的橋為大圣橋,井旁的巷子為龍窩巷。
據(jù)淮安現(xiàn)存最早的地方志明正德《淮安府志》記載,大圣堂中的大圣是庚辰,就是傳說中的助禹治水之神,所謂龍窩的龍,實為巫支祈,神話中形似猿猴的淮河水怪。很多人認為,后來吳承恩創(chuàng)作《西游記》,其中孫悟空的形象就是源自鎮(zhèn)于龍窩巷的巫支祈。
古色古香 風韻猶存
龍窩巷為南北走向,南連鎮(zhèn)淮樓西路,北接西門大街,巷子中段連接著多子巷和駙馬巷,巷內建筑大多保留了古色古香的原始風貌,青磚小瓦、木門飛檐,處處彰顯著歷史的風韻和氣息。放眼望去,屋檐、墻壁、門窗、地面,滿眼都是“龍”,它們形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像是騰云駕霧,又像是要沖出墻壁、飛向天空,就連石窨井蓋上都有“蛟龍得水”的雕刻圖案,真像是進了“龍窩”。
龍窩巷雖歷千年滄桑,但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巷子的格局基本沒有變化。巷子兩側坐落著眾多老民居,多為明清、民國年間的建筑物。成片的老民居歷經滄桑,游客身處其中目不暇接、嘆為觀止。巷內古跡眾多,有許煥舊居、王遂良宅、丁澄舊居、章然祖居、龍窩樓、恒益泰等。古巷既串起了民居、老宅、古跡,也串起了先賢和名士的足跡和業(yè)績。龍窩巷孕育出清代進士許煥、革命烈士丁澄,也走出了書畫家章然。
老街舊巷 情懷永存
龍窩巷西臨文渠,舊時是當?shù)氐哪赣H河,哺育著一方百姓。近幾年,文渠經過治理,水質得到改善,提升了附近居民的居住品質,也給古城淮安增添了幾分水的靈性。
冬天的早晨,巷子里顯得有點冷清。習慣早起的老人又開始了周而復始的忙碌,巷內的勺湖小學里,傳來朗朗的讀書聲和孩童嬉戲玩耍的聲音,為古巷帶來無窮活力。
老街巷能完整地保存下來且生機盎然,得益于政府的保護和傳承。駙馬巷—龍窩巷—上坂街歷史文化街區(qū)是省政府命名的第一批江蘇省歷史文化街區(qū),該歷史文化街區(qū)保護規(guī)劃項目先后獲中國地理信息產業(yè)優(yōu)秀工程金獎、全國優(yōu)秀城鄉(xiāng)規(guī)劃設計三等獎、江蘇省城鄉(xiāng)建設系統(tǒng)優(yōu)秀勘察設計二等獎。
古巷里的一磚一瓦、一門一窗、一屋一樓,飽經風霜卻依舊佇立,娓娓述說著古城故事,是古城的靈韻。
■融媒體記者 潘夢潔 劉志鈞 徐天魁,通 訊 員 張景國 孫銀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