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版《農村居民收入與生活質量調研報告》出爐
淮安新聞網訊:淮安版《農村居民收入與生活質量調研報告》日前出爐。本次淮安版《農村居民收入與生活質量調研報告》中調查對象的基本信息包括:調查共隨機抽取了356戶農村居民家庭,總人口1810人,戶均人口5.1人;勞動力總量886人,戶均2.5人,其中縣外務工人員418人,占總勞動力的47.2%;總承包耕地面積為2116畝,人均耕地面積1.2畝。
從性別構成來看,在356名被訪者中男性198人,占55.6%;女性158人,占44.4%。從年齡分布來看,16—22歲的被訪者15人,占4.2%;22-30歲的25人,占7.0%;30-40歲的42人,占11.8%;40-60歲的199人,占55.9%;60歲以上的75人,占21.1%。
1、惠農政策讓農民滿意
近年來,三農問題一直是淮安市各級政府高度重視的熱點問題,強農惠農政策不斷推出,讓廣大農村居民切實感受到了國家對農村發(fā)展的支持。而本次調查結果也充分顯示出農村居民對國家政策的認可。
對于目前國家制定的各項惠農政策,七成以上的農村居民表示滿意或者比較滿意。其中,在被訪問的356戶農村家庭中,有189人表示滿意,占比53.1%;76人表示比較滿意,僅有8.7%的人(31人)表示不滿意,另有16.8%的人表示不了解。除了惠農政策,對于當前的新農村合作醫(yī)療制度,有近8成受訪者表示滿意或較為滿意。其中,192人表示滿意,占53.%;僅有43人表示不滿意。
雖然對國家政策表示支持,不過,受訪的農村居民對基層村組干部的工作認可度卻并不高。其中,對基層村組干部的工作表示非常滿意、基本滿意的被訪戶占比分別為15.2%、37.1%,而有30.6%的人明確表示不滿意,還有17.1%的人表示無所謂。
2、種糧仍是家庭主要收入來源
作為衡量農村居民生活質量的一項重要標準,家庭收入來源是本次調查的主要內容之一。調查報告顯示,對于2011年的收入情況,有近300名農村居民認為收入比2010年有所增加,占比83.4%,其中,有92人認為有明顯增加,208人認為有增加,但變化不大。另外,15.7%的人認為2011年的收入相比去年有所下降。
在收入比重中,農村家庭收入仍以第一產業(yè)為主,二、三產業(yè)比重仍然較小。調查顯示,被調查的356戶農村家庭總承包耕地面積為2116畝,人均耕地面積1.2畝,其中自己種植的有2042畝,占總承包耕地的96.5%。而在受訪者的收入比重中,有207名被訪者表示第一產業(yè)仍是家庭經營收入的主要來源,占70.2%。其中表示家庭經營收入主要來自糧食種植的被訪者高達66.8%,為197人。而僅有88名被訪者表示家庭經營收入主要來自二、三產業(yè),占29.8%.
本次調查共對356戶農村居民進行隨機調查,其中總人口1810人,戶均人口5.1人;而在1810人中,勞動力總量為886人,戶均2.5人。
886人的勞動力究竟是如何工作賺錢的呢?調查報告顯示:其中,三分之二的被訪農村家庭有成員在外務工。356名被訪者中,共有239人表示有家庭成員在外務工,占67.1%。同時,有235人表示打工收入是2011年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占66.0%,這也恰恰與67.1%的打工人數比例相吻合。
外出打工是賺錢的主要方式,那么,淮安農村居民都去哪里打工呢?在239戶家庭有在外務工的人員中,其中在省外務工占19.3%,有43.1%的人在市外省內從業(yè),縣外市內從業(yè)占14.6%,在鄉(xiāng)外縣內從業(yè)的占19.7%。
除了外出打工,本次調查還就農村居民是否接受過有組織的就業(yè)培訓進行調查,然而,僅有不足一成的農村居民家庭成員接受過有組織的就業(yè)培訓,表示參加過政府和企業(yè)組織的就業(yè)培訓農村居民分別只有5.3%和2.8%,其余均是自發(fā)參加或沒有參加過就業(yè)培訓。
3、子女教育費用是農民家庭“最重”負擔
教育、住房、醫(yī)療哪一項是淮安農民家庭中最重的負擔呢?
在本次調查中,這個問題有了答案。在受訪對象中,有37.1%的被訪者認為子女上學是家庭最重負擔,有23.0%的被訪者認為造房修房是家庭最重負擔,18.0%的被訪者認為醫(yī)療費用是家庭開支的最主要負擔,11.5%的被訪者認為食品支出是家庭開支的最主要負擔,10.4%的被訪者認為生產費用是家庭開支的最主要負擔。
雖然教育是許多農村家庭最大的負擔,但對于目前淮安市的教育制度,被訪者還是給予了肯定評價。其中有近三分之二的農村居民對當前的教育制度表示滿意或比較滿意。其中,有39.0%的人對當前的教育制度表示滿意,26.7%的人表示比較滿意,14.0%的人表示不滿意,另有20.2%的人表示不了解。
在淮安市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旗幟下,居民文化生活水平得到較大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也一年比一年高。而此次調查也反映了這種趨勢。
調查報告顯示:近九成農村居民表示2011年家庭生活質量較去年差不多或有所改善。其中,其中有227人認為生活質量較去年差不多,占63.8%,而83人表示生活質量有所改善,占23.3%;表示生活質量提高較快的有10人,占比為2.8%。另有36人表示生活質量較去年有所下降,占比為10.1%。生活質量提高,離不開生活環(huán)境的改善。在受訪的356名村民中,有128人對當前農村生活環(huán)境感到滿意,138人表示比較滿意,67人表示不滿意。
但對于當前的農村文化生活,卻僅有半數左右的農村居民對當前農村的文化生活滿意或比較滿意。在356名被訪者,有94人表示滿意,占26.4%;85人比較滿意;對當前農村文化生活感到不滿意的為86人,占24.2%;另有91人對當前農村文化生活不了解,占25.6%。
4、統(tǒng)計部門詳解:調查數據從何而來?
淮安版《農村居民收入與生活質量調研報告》是如何出爐的?調查選項如何確定?調查如何開展?為此,記者來到了市統(tǒng)計局進行采訪。
“為了全方面了解農村居民的社會生活,關注農村民生,掌握農村居民對農村生活、政策的滿意度,才進行了本次調查。”對于本次調查的目的,淮安市統(tǒng)計局農村處處長馬繼軍告訴記者,以往類似的調查都是采取人工調查,直接到農村上門調查,而今年采取的則是更為科學的“12340”計算機輔助電話調查系統(tǒng),數據將更為準確、科學。
調查主題確定后,設計調查問卷成了關鍵的一步。記者看到,在一份調查問卷上,共設計有27項內容。包括被訪者的家庭基本情況以及農村住戶收入情況等項目,如一個題目為“與2010年相比,您2011年家庭收入水平如何?”的問題,問題后設有增加、沒有變化、下降等選項,并就增加的比例和下降的原因同時調查。
“調查問卷有很強的目的性,但設計時還需要一定的技巧。”馬繼軍告訴記者,當調查居民收入情況時,許多居民并不愿說實話,反而得不到準確的數字,只有設計一些百姓能夠好理解,方便說的問題,問卷調查才能更接近真實水平。
完成問卷調查設計后,由12340計算機輔助電話調查系統(tǒng)進行正式的調查。據淮安市民意調查中心主任袁永志介紹,本次調查由15名來自淮陰師范學院數管統(tǒng)計系的在校大學生完成。“大學生都是統(tǒng)計專業(yè),而且經過調查前的培訓,較能確保調查準確無誤。”袁永志告訴記者,除了專業(yè)的人才,“12340”還配備專業(yè)的計算機輔助電話訪問系統(tǒng),由計算機自動控制撥號和樣本配額,以實現高效訪問。同時,調查過程采取一對一不見面式訪問,使受訪者更能表達真實想法,獲得準確數據。
“在電信部門的配合下,拿到全市各個縣區(qū)農村居民的電話,便開始調查了。”袁永志告訴記者,考慮到農村居民的作息習慣,調查只能是在晚上進行。調查持續(xù)了3天,有效調查了全市356戶農村居民,但由于許多農村居民年齡較大或對調查不理解,實際的調查對象有近500戶,其中不少調查進行了一半而不得不中斷。
調查完成后,根據調查數據制成調查分析報告。“根據此次調查反映的數據來看,還是比較符合淮安農村實情的。”從事多年農村調查工作的馬繼軍說,調查反映出淮安市農村居民生活的諸多變化,但同時也存在不少問題和困難。(季明穩(wěn) 周逢歡)
上一篇:2012年江蘇洪澤湖網船秋季開捕
最新信息: